开  放  /  共  享  /  交  叉  /  融  合

当前位置

图说党史1

2021年05月10日 16:05

百年回眸 | 图说党史(二)

国民革命简介

1924 年 1 月 至 1927 年 7 月 是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是 中 国 人 民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和 中 国 国 民 党合 作 领 导 下 进 行 的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北 洋 军 阀 的 战 争 。亦 称“ 民 革 命 ” 或 “ 大 革 命 ” 。

发展历程

1923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 1 月,孙中山在共产党帮助下,主持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创办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

1925 1 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制定开展群众运动的计划。大会后,领导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在全国掀起群众性革命高潮。7 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 月,组织国民革命军。

1926 1 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占领长江、黄河流域,统一全中国。7 9 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927 4 12 日和 7 15 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清党”“分共,公开背叛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从而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重大事件

二次北伐

1928 1 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至 6 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国军亦进至北京。

东北易帜

1928 12 29 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了。

主观方面: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都懂得不多,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教训意义

1、基本消灭直系军阀吴佩孚军和孙传芳军,重创奉系军阀张作霖军。为了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土地革命是主要内容,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必须保持和巩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

3、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组织形式是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革命政权,也没有人民的一切。


黄埔军校的建立

黄埔军校是 1924 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 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 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 1946 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 10 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五位出自于黄埔军校。

常识简介

创办时间:1924 6 16

简称:陆军军官校

校训:亲爱精诚

知名校友:黄埔三杰、汤恩伯、王耀武、林彪、胡宗南等

中文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所属地区:广州黄埔,1950 年后为台湾高雄

文化传统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校训:亲爱精诚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国民党对解放战争的蔑称)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

校徽

校旗

校旗于 1924 年校务会议中指派当时的总教官何应钦将军所设计。校旗上方的荣誉旗(标)则是在 1957 年为表彰学校功绩并纪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学校荣誉,由蒋中正亲颁。

校训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校长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 6 16 日。

校歌

1924 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 年制定延用至今: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历史意义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四大

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25 1 11 日至 22 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是为了总结统一战线建立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领导的背景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有 20 人,代表全国 994 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彭述之作了关于共产国际五大的情况和决议精神的报告;维经斯基作了关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的报告。各地表分别报告了本地区情况。 

主要内容

大会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会议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必须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问题,大会强调,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思想,指出没有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领导地位以及使革命取得成功,都是不可能的。此外,大会还提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表明党对反封建的内涵有了进一步认识。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和《对于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报告之议决案》等 11 个议决案。决定加强《向导》《新青年》《中国工人》等刊物的工作以及设立党校和工人补习学校等,使其成为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宣传阵地。

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为中央执行委员;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棠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任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五人组成中央局。李大钊、谭平山、项英、李维汉、邓培、朱锦棠分别驻北京、广东、汉口、长沙、唐山、安源,直接指导工作;罗章龙、王荷波负责铁路总工会,张太雷负责青年团中央工作。

历史影响

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重新审定国共合作以来的政策和策略,表明党在革命理论和革命策略上有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随后出现的革命新高潮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准备。但大会对于怎样取得领导权、怎样实现工农联盟的问题,缺乏具体明确的主张,没有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的重要性。